im体育

im体育创新非遗传承育人模式
发布人:秘书处  发布时间:2019-12-20   浏览次数:80

威海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im体育充分利用威海非遗资源,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主动对接政府、学会以及民间艺人,共同构建了“4433”非遗传承育人新模式,为探索拓展地方传统文化形态,实现专业和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特色品牌。

一、协调四方联动,广泛集聚文化育人资源

威海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威海市已建立起了完整的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体系,其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28项、市级非遗项目95项、县区级非遗项目148项。学校主动对接政府部门、民间协会、非遗传承人,四方联动,共同推进非遗传承项目,有效利用了自身资源和社会各方资源。学校与威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威职非遗学院,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非遗项目展、非遗文化讲座等,与威海市非遗保护学会合作,成立威海市非遗研究与传承基地,加强非遗研究与传播。聘请威海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项目导师,依托学院相关专业,面向学生讲授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有效路径。

二、建设四大平台,搭建非遗传承创新载体

im体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主动搭建平台,开放资源,服务学生成长成才。2017年6月,威职非遗学院揭牌,引进剪纸、锡镶等10个非遗项目,设立10个工作室。2018年9月,成立威海锡镶技艺卓越工匠班,标志着非遗技艺传承从兴趣爱好培养转向专业技艺深度传承。2019年11月,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基地在威职揭牌,标志着非遗学院从单一的非遗技艺传承转向研究与传承并重。学校出台《im体育非遗学院技艺导师聘任管理办法》,先后两次发文公布了非遗学院技艺导师名单,规范了非遗学院管理。学校在非遗保护上不遗余力,免费提供场地、设施、耗材等资源,建设了非遗学院、非遗基地、项目工作室、卓越工匠班,搭建了非遗传承育人的四个平台,非遗传承保护有了依托。

三、推动三态传播,展示非遗传统文化魅力

为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学院积极探索“静态展示、动态参与、活态传承”三态非遗传播形式,吸引更多师生参与非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2018年,投入资金39万元,改造建设了非遗展厅,集中展示师生的非遗作品,对学校师生和来访客人全面开放。非遗展厅建成以来,已经成为学校接待的亮点、展示的窗口,先后展出师生作品500件,每年接待参观1万余人次。成立10个非遗社团,面向全校招募师生会员,每周二下午固定上课,卓越工匠班“师带徒”全天候学习,动态传承,薪火相传。

四、探索三条路径,打造传统文化育人品牌

非遗学院在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形成了“传承、生产、研究”非遗保护三条途径,让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威海“活化石”焕发新气象。锡镶卓越工匠设立后,通过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传承技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构建了“人文素养+技术技能+职业态度”全要素育人现代师徒传习体系。积极探索 “在生产中进行保护,用生产促进保护”,让古老技艺焕发强大的生命力。目前,10项非遗技艺全部实行产品化、商品化,非遗产品成为学校对外交往的文化符号。锡镶、剪纸、鲁绣等产品成为学校对外交往特色礼品和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表彰纪念的首选物品。同时,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导师深入开展非遗项目研究,发表论文著作,编写教材,有效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结出丰硕成果,非遗呈现旺盛生命力

非遗项目引进校园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非遗社团招纳社团成员369人,导师每学期人均授课48课时以上。举办非遗作品展、参加威海文化博览会、比赛等10余次,接待50所中小学研学实践7000多人次。接待42个国家的国际客人90批次。学生在非遗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汲取创作源泉,获得艺术滋养,有多名学生把传承非遗作为终生选择,非遗育人有实效。依托非遗项目开展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取得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立项各级课题10余项。“威海传统手工艺”入选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威海锡镶技艺工作室入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



Copyright © 2020 威海职业教育集团   秘书处电话:0631-5700009  5701158   邮箱:whzjmsc@126.com   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街道牛栏前大厦A1512   邮编:12371
XML 地图